to top

北山堂文物修复研讨会系列

漆彩云霞:漆器的保护与科学分析

2024年9月14日(星期六)
香港/北京时间早上10时至下午2时 | 东京时间早上11时至下午3时 | 巴黎时间清晨4时至上午8时 | 三藩市/洛杉矶时间9月13日晚上7时至11时
Zoom 线上研讨会 | 国语、英语及日语演讲; 三语传译

「北山堂文物修复研讨会系列」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修复专家及学者,分享文物保护方面的最新理论、研究和趋势,以促进对中国艺术及文物保护背后的文化、伦理和价值观的理解。

中国漆器髹饰工艺,通过文化交流、全球贸易和因地制宜,在亚洲艺术传统中拥有独特的历史地位。本年度之研讨会题为《漆彩云霞:漆器的保护与科学分析》,希望透过中国、日本和法国的研究个案,分享漆器文物修复及相关科学分析,探讨和思考传统工艺的现代面向,并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博物馆应如何更好地理解并展示漆器艺术在世界范围的跨文化生产、流通和消费。

许杰博士(主持人)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 | 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许杰博士自2008年起担任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及行政总裁,也是美国大型艺术博物馆中首位美国华裔馆长。作为备受赞誉的中国艺术学者,许博士专注于古代中国青铜器和考古学研究,同时也从事中国绘画与书法、中国陶瓷、中国艺术收藏史与博物馆发展史以及当代中国艺术等课题的研究,并经常就亚洲艺术(包括当代艺术)和博物馆实践发表演讲。

许博士拥有40年国际博物馆经验,曾任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和地中海地区古代艺术部联席主席(2003–2008年)、西雅图艺术博物馆中国艺术策展人(1996–2003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研修员(1995–1996年)以及上海博物馆馆长助理(1983–1990年)。他是百人会成员,也是首位当选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的美国华裔博物馆馆长。许博士持有普林斯顿大学早期中国艺术与考古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雷勇博士(主持人)
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主任及研究馆员

雷勇博士现任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主任及研究馆员、文化与旅游部书画保存重点实验室主任。自2004年进入故宫博物院,雷勇博士主要从事彩绘、陶瓷、漆器、纺织品、有机颜料的科学分析与保护研究工作。特别是在颜料分析、有机染料鉴别和褪色研究、古代材料的显微分析、书画的无损分析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其目前已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数十篇论文,并多次参加国内外国际学术会。雷博士拥有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史学学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史学硕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任国际文物保护修复学会(IIC)特聘研究员,并担任国际博物馆协会藏品保护委员会(ICOM -CC)科学研究工作组协调员。

 

Anne-Solenn LE HÔ 博士(讲者)
法国博物馆研究与修复中心文物修复高级研究员

Anne-Solenn Le Hô 博士现供职于位处巴黎罗浮宫的法国博物馆研究与修复中心 (C2RMF),为该机构的文物修复高级研究员。在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在先进航空材料工业领域积累经验后,她目前负责为罗浮宫等 1,200 家法国公共博物馆规划和开展绘画和彩绘文物的科学研究。她同时也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IRCP PSL University)的成员。

Le Hô 博士与学术界、博物馆和文物修复的专家合作密切,重点研究科学分析策略之应用和发展。她研发并实践科学考古学项目及文物保护方法,持续探索保护颜料及研究颜料与绘画、染料、漆器和石膏中有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她曾参与组织关于漆器、清漆、颜料和绘画等主题的工作坊,并于2020年和2022年担任「国际艺术研究与技术创新会议」(InArt)的科学委员会委员。

除了出版有关文物科学及修复的著作、在博物馆和展览图录中发表文章外,Le Hô 博士还拥有丰富的编辑经验。她也曾担任与文化遗产相关的书籍或专刊的客座编辑和科学委员会成员。

亚洲和欧洲数个世纪以来的来往大大促进了艺术理论和技术上的交流——而漆器便是一个引人入胜的例子。Le Hô博士将从技术、历史和文物修复角度,概述法国博物馆对亚洲漆器藏品所进行的科学分析和研究。

漆器对西方世界的迷人魅力是显而易见的。一位法国历史学家于1886年曾在琳琅满目的艺术品中,把漆器形容为「人类手中最完美的物品」。 16世纪,亚洲漆器通过海上贸易传入欧洲,标志着划时代的文化交流。尽管西方世界起初对漆器所使用的材料非常陌生,这些穷工极巧的作品依然进入了西方博物馆,以其精湛工艺和独特美学风靡无数观众。随后在18世纪,法国清漆师和画家开始建立漆器制造厂,进一步体现亚洲漆器工艺恒久且深远的影响力。

保护及修复漆器是一项艰巨的挑战。鉴于亚洲和欧洲之间的气候条件不同,尤其是西方普遍较干燥的环境,保护漆器时需要准确了解它们的结构、历史以及它们对各种环境因素的反应——掌握漆器如何随周围客观环境而变化,乃制定及实施合适保护方案的第一步,也是修复工作的关键。

 

闵俊嵘先生(讲者)
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漆器组组长、漆器修复师、研究馆员;漆器研究所所长

闵俊嵘先生现任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漆器组组长、漆器研究所所长,200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漆艺专业,同年至今在故宫博物院从事漆器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长期以来在古代漆器文物的修复与对话过程中,研习髹饰工艺,传承造物法则。工作期间,闵先生曾参与太和殿金漆宝座保护实验、倦勤斋内檐斑竹彩绘与漆饰工艺修复、院藏古琴保护修复、皇极殿金漆宝座复制等项目; 同时参与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的多项漆器工艺研究课题:包括《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技术与工艺科学化问题研究》、《中国漆器修复传统技术研究》、《清宫善本装具中的髹饰工艺研究》等。

故宫博物院收藏两万余件传世漆器文物,器物类型涉及文房、乐器、兵器、车马轿舆、建筑内檐装修等领域,装饰工艺呈现千文万华的气象。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闵先生将透过这次演讲,分享故宫博物院漆器文物修复与复制技艺的发展现状,共同探讨古今、中外修复理念的差异,修复工艺与科技检测的融合,以及传统技艺传承创新的路径。

 

小椋范彦教授 (讲者)
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工艺系漆艺科教授

小椋范彦教授现为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工艺系漆艺科教授。作为享誉国际的漆器艺术家,他多年来专注日本漆器艺术的研究与创作,尤其是莳绘和螺钿技法。 1985年在东京艺术大学工艺系漆艺硕士毕业后,他随日本著名漆艺家、「重要无形文化财保持者(人间国宝)」之一的田口善国工作。小椋教授的职业生涯内获多个著名奖项,包括1986年第3届日本传统漆艺展「文化厅长官赏」、1991年第38届日本传统工艺展的「东京都知事赏」、1997年第14届日本传统漆艺展「日本工艺会赏」、2010年第12届中国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银奖及铜奖、2011年日本天皇颁发的紫绶褒章、2012年日本艺术财团「创意传统赏」等。

小椋教授多次在各地举办个人展览,向全球观众展示了他如何在传统和当代漆艺术中达致融会贯通。此外,小椋教授的作品也被收藏于世界各地重要的博物馆,包括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长谷川町子美术馆、中国湖北省美术馆、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现代艺术博物馆等。

小椋范彦教授将重点讲解其漆盒作品的制作工艺,以及所使用的漆艺手法。漆盒的多样创作风格最早可见于日本平安时代(794-1185)。这些文化瑰宝向来不仅是具实用性的器物,更是传统艺术的表现媒介。

小椋教授在创作其漆盒作品时采用日本传统漆艺技术——莳绘,同时又在这传统手法上加以变奏。他的漆盒作品多以珍珠母贝镶嵌,再通过隐藏着色技法,让作品看起来更洁白。这种莳绘方式由小椋教授独创,令成品呈现水彩画一般的效果(如渗色和渐变):先镶入薄薄的白蝶贝,并采用分壳技术来贴合曲面,最后叠加银粉在珍珠母层的顶部,以打造光滑亮丽的饰面。

这种对古代工艺的精湛传承,也许是弘扬亚洲漆艺文化的关键所在,同时也可能对当代漆器修复和保存有一定启发。

 

王娜博士(讲者)
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研究馆员

王娜博士2015年入职故宫博物院,现任文保科技部研究馆员。 她先后于西安交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学士、分析化学专业硕士、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毕业。

王博士集中研究漆器和文物有机原材料的科学分析,主要基于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剖面分析等技术对中国古代漆器文物原材料、工艺和老化状况进行研究。她亦以项目负责人的身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故宫博物院科研课题,同时亦担当两项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之骨干成员。她亦在《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Microchemical Journal》、《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分析化学》、《色谱》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文章。

漆器文物制作工艺的准确还原,及其保存状况的科学评估,均须借助科学分析的说明。王博士将从漆器基本结构出发,介绍如何基于显微分析、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以及红外光谱、X射线萤光光谱等多项现代分析技术,识别漆器胎体、灰层、髹饰层等各部位的微观结构及所用原材料。同时,她将结合典型文物研究案例,探讨如何基于科学分析结果还原中国古代髹饰工艺,并尝试就不同时代漆器制作工艺的特点展开讨论。此外,鉴于光照是导致大漆老化的重要因素,且明清传世漆器更易受到光照影响,王博士还将介绍明清漆器光氧老化研究新进展。

 

视频

认识主持人:雷勇博士

认识主持人:許杰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