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top

北山堂文物修復研討會系列

漆彩雲霞:漆器的保護與科學分析

2024年9月14日(星期六)
香港/北京時間早上10時至下午2時 | 東京時間早上11時至下午3時 | 巴黎時間清晨4時至上午8時 | 藩市/洛杉磯時間9月13日晚上7時至11時
Zoom 線上研討會 | 國語、英語及日語演講; 三語傳譯

「北山堂文物修復研討會系列」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修復專家及學者,分享文物保護方面的最新理論、研究和趨勢,以促進對中國藝術及文物保護背後的文化、倫理和價值觀的理解。  

中國漆器髹飾工藝,通過文化交流、全球貿易和因地制宜,在亞洲藝術傳統中擁有獨特的歷史地位。本年度之研討會題為《漆彩雲霞:漆器的保護與科學分析》,希望透過中國、日本和法國的研究個案,分享漆器文物修復及相關科學分析,探討和思考傳統工藝的現代面向,並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博物館應如何更好地理解並展示漆器藝術在世界範圍的跨文化生產、流通和消費。 

許傑博士(主持人)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 | 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

許傑博士自2008年起擔任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及行政總裁,也是美國大型藝術博物館中首位美國華裔館長。作為備受讚譽的中國藝術學者,許博士專注於古代中國青銅器和考古學研究,同時也從事中國繪畫與書法、中國陶瓷、中國藝術收藏史與博物館發展史以及當代中國藝術等課題的研究,並經常就亞洲藝術(包括當代藝術)和博物館實踐發表演講。 

許博士擁有40年國際博物館經驗,曾任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和地中海地區古代藝術部聯席主席(2003–2008年)、西雅圖藝術博物館中國藝術策展人(1996–2003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研修員(1995–1996年)以及上海博物館館長助理(1983–1990年)。他是百人會成員,也是首位當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的美國華裔博物館館長。許博士持有普林斯頓大學早期中國藝術與考古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雷勇博士(主持人)
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主任及研究館員

雷勇博士現任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主任及研究館員、文化與旅遊部書畫保存重點實驗室主任。自2004年進入故宮博物院,雷勇博士主要從事彩繪、陶瓷、漆器、紡織品、有機顔料的科學分析與保護研究工作。特別是在顏料分析、有機染料鑒別和褪色研究、古代材料的顯微分析、書畫的無損分析等領域開展科學研究。其目前已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數十篇論文,並多次參加國內外國際學術會。雷博士擁有西北大學文博學院史學學士、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史學碩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理學博士學位;任國際文物保護修復學會(IIC)特聘研究員,並擔任國際博物館協會藏品保護委員會(ICOM-CC)科學研究工作組協調員。

 

Anne-Solenn LE HÔ 博士(講者)
法國博物館研究與修復中心文物修復高級研究員

Anne-Solenn Le 博士現供職於位處巴黎羅浮宮的法國博物館研究與修復中心 (C2RMF),為該機構的文物修復高級研究員。在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並在先進航空材料工業領域積累經驗後,她目前負責為羅浮宮等 1,200 家法國公共博物館規劃和開展繪畫和彩繪文物的科學研究。她同時也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IRCP PSL University)的成員。

Le Hô 博士與學術界、博物館和文物修復的專家合作密切,重點研究科學分析策略之應用和發展。她研發並實踐科學考古學項目及文物保護方法,持續探索保護顏料及研究顔料與繪畫、染料、漆器和石膏中有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她曾參與組織關於漆器、清漆、顏料和繪畫等主題的工作坊,並於2020年和2022年擔任「國際藝術研究與技術創新會議」(InArt)的科學委員會委員。

除了出版有關文物科學及修復的著作、在博物館和展覽圖錄中發表文章外,Le Hô 博士還擁有豐富的編輯經驗。她也曾擔任與文化遺產相關的書籍或專刊的客座編輯和科學委員會成員。

亞洲和歐洲數個世紀以來的來往大大促進了藝術理論和技術上的交流——而漆器便是一個引人入勝的例子。Le Hô博士將從技術、歷史和文物修復角度,概述法國博物館對亞洲漆器藏品所進行的科學分析和研究。

漆器對西方世界的迷人魅力是顯而易見的。一位法國歷史學家於1886年曾在琳琅滿目的藝術品中,把漆器形容為「人類手中最完美的物品」。16世紀,亞洲漆器通過海上貿易傳入歐洲,標誌著劃時代的文化交流。儘管西方世界起初對漆器所使用的材料非常陌生,這些窮工極巧的作品依然進入了西方博物館,以其精湛工藝和獨特美學風靡無數觀眾。隨後在18世紀,法國清漆師和畫家開始建立漆器製造廠,進一步體現亞洲漆器工藝恆久且深遠的影響力。

保護及修復漆器是一項艱巨的挑戰。鑒於亞洲和歐洲之間的氣候條件不同,尤其是西方普遍較乾燥的環境,保護漆器時需要準確瞭解它們的結構、歷史以及它們對各種環境因素的反應——掌握漆器如何隨周圍客觀環境而變化,乃制定及實施合適保護方案的第一步,也是修復工作的關鍵。

 

閔俊嶸先生(講者)
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漆器組組長、漆器修復師、研究館員;漆器研究所所長

閔俊嶸先生現任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漆器組組長、漆器研究所所長,200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漆藝專業,同年至今在故宮博物院從事漆器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長期以來在古代漆器文物的修復與對話過程中,研習髹飾工藝,傳承造物法則。工作期間,閔先生曾參與太和殿金漆寶座保護實驗、倦勤齋內簷斑竹彩繪與漆飾工藝修復、院藏古琴保護修復、皇極殿金漆寶座複製等項目; 同時參與國家文物局、故宮博物院、清華大學的多項漆器工藝研究課題:包括《文化遺產保護傳統技術與工藝科學化問題研究》、《中國漆器修復傳統技術研究》、《清宮善本裝具中的髹飾工藝研究》等。

故宮博物院收藏兩萬餘件傳世漆器文物,器物類型涉及文房、樂器、兵器、車馬轎輿、建築內檐裝修等領域,裝飾工藝呈現千文萬華的氣象。這些珍貴文化遺產的保護修復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閔先生將透過這次演講,分享故宮博物院漆器文物修復與複製技藝的發展現狀,共同探討古今、中外修復理念的差異,修復工藝與科技檢測的融合,以及傳統技藝傳承創新的路徑。

 

小椋範彦教授 (講者)
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工藝系漆藝科教授

小椋範彦教授現為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工藝系漆藝科教授。作爲享譽國際的漆器藝術家,他多年來專注日本漆器藝術的研究與創作,尤其是蒔繪和螺鈿技法。1985年在東京藝術大學工藝系漆藝碩士畢業後,他隨日本著名漆藝家、「重要無形文化財保持者(人間國寶)」之一的田口善國工作。小椋教授的職業生涯内獲多個著名獎項,包括1986年第3屆日本傳統漆藝展「文化廳長官賞」、1991年第38屆日本傳統工藝展的「東京都知事賞」、1997年第14屆日本傳統漆藝展「日本工藝會賞」、2010年第12屆中國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銀獎及銅獎、2011年日本天皇頒發的紫綬褒章、2012年日本藝術財團「創意傳統賞」等。

小椋教授多次在各地舉辦個人展覽,向全球觀衆展示了他如何在傳統和當代漆藝術中達致融會貫通。此外,小椋教授的作品也被收藏於世界各地重要的博物館,包括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長谷川町子美術館、中國湖北省美術館、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現代藝術博物館等。

小椋範彦教授將重點講解其漆盒作品的製作工藝,以及所使用的漆藝手法。漆盒的多樣創作風格最早可見於日本平安時代(794-1185)。這些文化瑰寶向來不僅是具實用性的器物,更是傳統藝術的表現媒介。

小椋教授在創作其漆盒作品時採用日本傳統漆藝技術——蒔繪,同時又在這傳統手法上加以變奏。他的漆盒作品多以珍珠母貝鑲嵌,再通過隱藏著色技法,讓作品看起來更潔白。這種蒔繪方式由小椋教授獨創,令成品呈現水彩畫一般的效果(如滲色和漸變):先鑲入薄薄的白蝶貝,並採用分殼技術來貼合曲面,最後疊加銀粉在珍珠母層的頂部,以打造光滑亮麗的飾面。

這種對古代工藝的精湛傳承,也許是弘揚亞洲漆藝文化的關鍵所在,同時也可能對當代漆器修復和保存有一定啟發。

 

王娜博士(講者)
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研究館員

王娜博士2015年入職故宮博物院,現任文保科技部研究館員。 她先後於西安交通大學應用化學專業學士、分析化學專業碩士、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畢業。

王博士集中研究漆器和文物有機原材料的科學分析,主要基於熱裂解氣相色譜/質譜、剖面分析等技術對中國古代漆器文物原材料、工藝和老化狀況進行研究。她亦以項目負責人的身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故宫博物院科研課題,同時亦擔當兩項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之骨幹成員。她亦在《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Microchemical Journal》、《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分析化學》、《色譜》等學術期刊發表多篇文章。

漆器文物製作工藝的準確還原,及其保存狀況的科學評估,均須藉助科學分析的説明。王博士將從漆器基本結構出發,介紹如何基於顯微分析、熱裂解—氣相色譜/質譜,以及紅外光譜、X射線螢光光譜等多項現代分析技術,識別漆器胎體、灰層、髹飾層等各部位的微觀結構及所用原材料。同時,她將結合典型文物研究案例,探討如何基於科學分析結果還原中國古代髹飾工藝,並嘗試就不同時代漆器製作工藝的特點展開討論。此外,鑒於光照是導致大漆老化的重要因素,且明清傳世漆器更易受到光照影響,王博士還將介紹明清漆器光氧老化研究新進展。

 

視頻

認識主持人:雷勇博士

認識主持人:許傑博士